蘋果分散供應商集中風險:中國供應商再增20家

一向“我行我素”的蘋果公司也需要“安全感”。

記者從不少蘋果供應商處獲得消息稱,為了化解少數供應商獨大和產業鏈過於集中的風險,目前,蘋果已經開始采用分散供應商的策略,增加中小型廠商的數量。而中國供應商的數量同比增加了20家。

這一消息也得到了艾媒CEO張毅的確認。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富士康早已不是一家獨大,但還是主要廠商,其他代工廠正被蘋果越來越多地引入,這給國內更多的企業帶來了機遇。

中國供應商增加20家

記者從蘋果2014年供應商名單上看到,今年中國的供應商數量已達到351家。而2013年,這一數字是331家。根據蘋果發布的供應商名單和裡昂證券(CLSA)的研究,僅向蘋果供應電池等元件的中國企業數量就已從2011年的8家,翻倍至今年的16家。

對於市場翹首以待的iPhone6,有外媒報道稱,台灣和碩已獲得半數訂單,信維通信(300136.SZ)的LDS天線則通過和碩為蘋果供貨。但由於簽訂保密協議的原因,供應商方面均未對外確認這些消息。

蘋果的成功大都被歸結為喬布斯天才的領導和顛覆式的創新產品,但如果沒有一條強大的供應鏈,再好的產品設想也很難成為現實。1997年,喬布斯重回蘋果時,公司當年虧損約10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庫存注銷費用。一個簡單的例子是,當時蘋果筆記本的零部件供應商在亞洲,而組裝廠卻在愛爾蘭,內耗嚴重。而庫克在1998年加入蘋果後,短短幾年內就幫助蘋果建立起了一個極佳的供應鏈體系。自2007年以來,蘋果連續6年成為Gartner評選的全球最佳供應鏈廠商。

對於增加供應鏈的原因,業內有諸多猜測,其中之一就是蘋果應用創新減緩,反而走向硬件規格更新,這一策略變動衝擊了其供應商的節奏,影響到生產良率與速度。此前,Mac系列包括MacBook及iMac均在2012年出現出貨遞延現像,結果導致錯過銷售時機點。

顯然,以供應鏈管理見長的庫克不能容忍這一現像。早在2011年蘋果就開始為自身產品增加更多的“保險”,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富士康的競爭對手和碩成為了iPhone的一個次要制造商,並且從2012年開始為蘋果制造iPad Mini。

海通證券也在報告中指出,蘋果產業鏈備貨呈現提前趨勢,無論是iPhone6還是iWatch,都比以往備貨周期提前2個月。

示範效應放大想像空間

可以看到,蘋果在手機、手表、筆記本的創新亮點會得到模仿者的跟進。指紋識別、無線充電、NFC、移動支付、藍寶石、各類傳感器、金屬加工、輸入輸出、可穿戴設備都有可能帶來類似2010年觸摸屏產業爆發的投資機會。

“這是一個大生意。”張毅對記者說。

張毅表示,以欣旺達(300207.SZ)為例,預計上半年該公司業績成長還是依靠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的突破,但下半年是其在蘋果中受益程度的關鍵考察點。有消息稱已經獲取蘋果產品資質的欣旺達已代替台灣順達切入大尺寸的iPhone 6產業,有望給iPhone 6供應鋰電池配件,目前的份額約在20%~30%。

“雖然蘋果在功能件供應上引入了新供應商來降低成本,但只要蘋果推出新品,對供應大戶的利潤影響就不大。”一位券商人士對記者分析,iPhone有隔代旺的規律,預計iPhone 6 會有較大創新,銷售情況將好於上一代產品。而iWatch和智能遙控器則是開拓性產品。對於即將上市的新品iPhone 6來說,市場給出的預期價格有可能將超過6000元人民幣,這也給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帶來了想像空間。

事實上,為蘋果代工的利潤率一直處於產業鏈的低端,早年富士康為蘋果代工時利潤率還不到2%。iSupply分析師指出,蘋果的強勢地位決定了對供應商的控制權和話語權。而為蘋果代工的光環效應又使得眾多供應商哪怕“僧多粥少”也要去爭食蛋糕。

不過也有老牌蘋果供應商安潔科技(002635.SZ)相關人士對記者稱:“公司對蘋果的依賴度已經有所下降,目前來自蘋果的收入占比已經降至不到一半。”而在2011年最高峰時,安潔科技對蘋果的銷售收入達到總收入的60%。


Published on 2014-04-15 10:18:25
(文章來自) Article From: http://news.powerapple.com/finance_and_tech/2014/4/15/1580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