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
temp-thumb

炒股App全調查:比"模式"更瘋狂的是"圈人"

與牛市同步,炒股App用戶數在近一年內取得了非常大的增長。其中,在產品模式上將交易與交流相結合,組建日常化的投資社區成了App不約而同的選擇。
與2007年“大牛市”不同,2014年以來的大牛市伴隨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微信、移動新聞客戶端等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

2007年時,股票投資者還需要在同花順、大智慧等PC客戶端瀏覽行情;而今,幾十個乃至近百個新式“炒股APP”蓬勃而生,為無數趕場赴牛市的“85後”新生代投資者提供參考。

對於這批尚未經歷牛熊周期的投資者而言,“以最簡便的方式賺錢”成為最原始而粗獷的需求,這種血脈噴張似的“入市熱情”對於早已准備多時的諸多創業公司而言,無疑是天賜良機。

然而,劇烈震蕩的股市、層出不窮的後來者、瘋狂燒錢未見盈利的行業現狀,都預示著,這場牛市裡的風口追逐才剛剛開始。

牛市催生“炒股App”火熱

打開任意一個APP Store,與“炒股”相關的新式APP有幾十至近百個之多,包括公牛炒股、優顧炒股、短線放大器、投資堂等。與傳統第一代炒股軟件大智慧、同花順、萬得股票以及第二代的東方財富股吧等APP不同,這批新誕生的“炒股APP”主打新一代投資經驗尚淺的年輕股民,講究輕便靈活的體驗,這使其很快在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年輕的股民大多尚未經歷完整的牛熊周期。以6月19日為例,A股市場重幅下挫,上證指數跌破4500點,收盤報4478.36點,下跌6.42%。牛市已呈高度敏感狀態,但湧進A股市場的各路人馬卻並未收斂熱情。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數據顯示,上周(6月8日到12日)A股新增投資者數量為141.35萬,盡管與高峰時期每周近300萬的新增投資者數量已有所差距,但毫無疑問A股投資者數量仍在以較高速度持續增長。

根據深交所金融創新實驗室此前發布的《深市新開戶個人投資者學歷分析報告》,在2014年初到2015年3月31日之間的新開戶投資者中,30歲以下人群占比達到37.7%。這批在互聯網土壤上生長起來的“85後”、“90後”,對移動APP具有天然的接受能力和使用習慣,如此背景之下,以股票社區APP為主的證券類移動端產品的勃興成為必然。

對於“股票社區APP”這個細分的互聯網金融子領域而言,牛市無疑創造了絕佳的發展之機。多位從事炒股App開發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與牛市同步,其所創辦的炒股APP用戶數在近一年內取得了非常大的增長。百度指數也顯示,近一個月內關鍵詞“炒股軟件”的搜索指數整體同比上升了834%,移動端同比上升超1000%。

2011年成立的股票雷達CEO馮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股票雷達總用戶數已經達到600萬左右,其中有400萬都是這輪牛市中(2014年7月至今)新增的,用戶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而90後占比接近40%。另外,股票雷達日均活躍用戶數接近100萬。”

同樣成立於2011年的雪球的情況也十分相似。雪球CEO方三文(微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雪球推出後用戶一直穩步增長,進入2014年下半年開始,伴隨著本輪牛市行情的持續高漲,雪球用戶進入爆發期。目前雪球日活躍用戶接近100萬,月活用戶接近500萬,主要為普通用戶,專業投資占其中很少一部分。”

與股票雷達、雪球等此前已有幾年積澱的APP不同,此輪牛市中,絕大一批活躍的炒股APP是識“時事”才新誕生的。一位年初剛從騰訊離職的IT技術人員陳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離職正是由於想投身於炒股APP市場,“因股市大熱需把握時機”,其帶領團隊迅速開發了一個炒股APP,不過由於成立時間過短,目前該APP僅推出了安卓版本。

而諸如陳某的創業人員絕非少數,記者調查發現,許多創業人員都是去年至今年才加入“炒股APP”大軍,股票APP的熱潮才剛剛興起。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股票社區這個市場還十分薄弱,目前正好處在風口之中,因此市場上才會在短時間內誕生出如此多炒股APP。”

打通交易與社交,各謀成長之術

盡管炒股APP處於剛剛勃興階段,但業內幾乎在短時間內迅速就其產品模式達成了共識——將交易與交流相結合,組建日常化的投資社區。在此之下,不同背景與定位的炒股APP開始探索各自的商業模式,謀求符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雪球是國內較早開發的社交化投資平台,從最初的社交領域,到現在涵蓋上市公司、券商、基金及投資者的完整生態體系。由於較早集結了一批專業投資者,雪球很快聲名鵲起,不過,隨著越來越多年輕“小白”用戶被專業投資者吸引而來,雪球面臨了新的問題。

方三文此前談道,“由於碎片化形式存在的文本信息,對於大部分受眾來說接受門檻很高,轉化成投資決策非常困難,而脫離倉位和時間背景的單宗交易,參考意義也不大。因此,對大部分雪球用戶諸如買什麼、什麼時候買、什麼價格買等最簡單的投資需求,雪球並未能較好滿足。”

在此背景之下,2014年11月“雪球組合”的推出成為一件水到渠成之事。方三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正是針對投資者最關心的‘買什麼股票’的需求,雪球逐步建立起了從行情數據、交流溝通到下單交易的完整產品體系。”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信證券、廣發證券、國金證券、方正證券、國聯證券等多家券商接入雪球,而近期雪球組合最新推出的“一鍵飛單”功能,更可以讓用戶在1秒內買入20只股票。

值得一提的是,“跟蹤組合投資”模式並非雪球原創,國內外此前都已有相似的投資模式。2011年成立的股票雷達就是國內較早推行“跟高手炒股”概念的先行者。馮月坦承,三年多前創辦股票雷達的初衷正是為了構建一個幫普通投資者獲得盈利的金融生態,正是憑借這一初衷,股票雷達迅速在業內先行立穩腳跟。

馮月談道,“我對比了很多行業,2011年時就發現當時互聯網化在國內已經觸及多個層面,僅有醫療、金融兩個領域沒有被互聯網徹底顛覆,而我本身有二級市場的工作經歷,因此最後選擇進入金融市場,希望從產品到技術都把金融市場革命一番。”

在創建股票雷達之前,馮月曾在搜索領域深耕近十年,憑借在搜索領域積累的大數據功底,馮月與另兩位合作伙伴在北京的一個小四合院開始了股票雷達的創辦過程。“一直以來,中國股市的特征都是散戶為主、信息混亂、缺乏誠信,因此我們決定通過大數據去消除這種信息不透明,實現人與人之間的link(鏈接),使普通投資者能獲取收益,而投資高手得以一展身手。”

在做法上,股票雷達要求投資者都必須公布自己的投資記錄,形成交易數據公開;通過一定時間內的收益排名數據比較自動推出“股票高手”,允許用戶跟著高手跟投。一旦關注某個高手後,平台會自動向投資者發送該高手倉位實時變化消息。憑借“有跡可循”和“跟單交易”的新穎模式,股票雷達很快就吸引了首批用戶,截至目前,股票雷達實盤日交易額已經有幾億元,股票雷達團隊也已突破100人。

顯然,無論是股票雷達的“跟投模式”還是雪球的“雪球組合”,都在傳達一個跟高手投資的理念。但由於定位不同,各自呈現了獨自的狀態。而除了股票雷達、雪球等社交投資領域的先行者外,2014年成立的嘉實金貝塔、富途牛牛等同樣憑借符合自身優勢的明確定位,而迅速在社區投資APP領域嶄露頭角。

2013年底,戴京焦離任嘉實基金首席投資官職務,跨界創辦了社交組合投資平台金貝塔,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打造“投資界的英雄聯盟”的發展之路。金貝塔創始人兼CEO戴京焦談道,“投資是一項專業且復雜的事情,簡單地套上互聯網馬甲並不能萬事大吉。互聯網應用可以很大程度提升用戶體驗,但投資絕不僅僅是體驗。如何找到專業的團隊、如何辨識誰能持續地給用戶賺錢、如何管控投資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仍舊是最核心的問題。而這些能力和經驗,若非長期在資本市場浸泡,是不可能具備的。”

正因如此,金貝塔對專業投研人士與普通用戶進行嚴格劃分,目前金貝塔認證的“大V”用戶均為專業投研人士。除了戰略合作方嘉實旗下公司的量化研究團隊,還有從外界引入的具有豐富投研經驗的專業人士。該量化研究團隊會根據市場信息面的變化,通過量化模型在金貝塔平台創建出各種能夠契合不同市場風格的“王牌精選”組合。

金貝塔公司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些經過嚴格實名認證的專業投研人士,他們能夠給用戶帶來信任感,這是金貝塔和其他純投資社交平台的本質區別,也是我們的最大競爭優勢。”

與前述多家APP“跟投模式”不同,富途牛牛發展出了另一種模式。作為中國最大的提供美、港股投資服務的互聯網券商富途證券旗下移動端,富途牛牛著重於在“體驗”方面發力,為客戶營造良好的使用體驗,同樣迅速在港股和美股投資者中推廣開來。

行業暗礁潛泳

然而,看似一片欣欣向榮各謀生長的背後,行業生態的黑暗面卻也開始顯現,最為典型的正是抄襲。

馮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不諱道,“目前市場上活躍的股票社區APP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抄襲者。你推出一個功能它就跟著推出一個功能,甚至連圖標都懶得改,對這類APP,都不能稱為競爭對手,只能叫Copycat(復制者)。如果問他們做這個APP的初衷是什麼,有沒有社會價值,他們是答不上來的,因為Copycat的目標永遠都不會是成為有遠大理想的機構,他們的目標僅僅只有盈利。”

而馮月認為,像雪球組合、金貝塔等,雖然相較股票雷達是後來者,但卻是值得稱贊的競爭對手。馮月坦誠,“雖然雪球組合推出時間較晚,但它並非直接抄襲復制他人原有模式,而是在研究了自己用戶的特征和喜好後,推出符合自己用戶口味的功能;而金貝塔則將基金、券商、互聯網金融三位融於一體,這些都是非常優秀的創新,與抄襲者的調調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好像雷軍(微博)做了小米手機後,也沒有人說羅永浩做錘子手機、劉作虎做一加手機是抄襲一樣。”

確然,抄襲似乎已經成為股票社區APP這一細分行業的某種生態。一位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十多年經驗的業內人士周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這一領域的相互抄襲已經十分普遍,基本上一個原創APP一推出後,馬上就能出現十多家抄襲者。”

不過,對於這一現像,馮月認為無需過於在意,“目前正處於風口之中,大家都去做股票社區APP,這很正常,但是對於那些直接抄襲毫無創新的APP來說,即使短暫活躍最終也會隨著市場發展而淘汰。”

多位人士與馮月觀點一致。方三文談道,“與其他平台相比,雪球上的用戶特征是投資時間較長,有一定專業性,淨值通常也比較高。由於社會化投資平台的建設極其艱難,它不但需要互聯網產品技術做支持,也需要定位清晰的運營。一旦平台形成穩定的氣質和人數規模,它就很難被模仿和超越。因此,其他競爭對手要模仿雪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除了抄襲之外,部分APP打著“跟高手賺錢”的旗號騙取投資者錢財的現像則是更深的行業陷阱。

前述資深業內人士周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除了少數真正為用戶考慮的APP外,現在市場上很多五花八門的炒股APP,很多都是出來騙錢的。每一輪牛市中都會有這麼一波人,采取諸如賣寶箱、投資錦囊、加QQ群等低端騙術謀取錢財。此外,部分股票社區APP還開始涉及高杠杆配資業務,從中抽水,加速整個行業惡化。”

除此之外,刷榜也成為了炒股APP的行業潛規則之一。周某談道,“目前只有少數幾家炒股APP是不刷榜的,基本上很多APP都有刷榜行為,一天的成本在幾十萬左右。業內基本心知肚明,一些APP實際下載量很低,但總能出現在下載榜單中,基本都是花錢刷出來的。”

對於社交投資平台存在的風險點,戴京焦表示,“作為社交投資平台的提供方,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用戶被社交所誤導。畢竟這種社交通常是在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進行的,他們直接的信任程度需要取決於自身的判斷。而社交投資平台的普通用戶多數為缺乏投資經驗的金融‘小白’,因此投資者教育也是社交投資平台需要承擔的責任。”

盈利模式待解

一片喧囂之下,一系列問題正在考驗這個行業:如今股市已經大幅反彈至歷史高位,牛市進入後期階段是否會影響在牛市中崛起的社交投資平台?隨著愈來愈多的競爭者出現,用戶搶奪是否將進入白熱化?未來社交投資平台是否能找到持續的盈利模式?

對於短期市場走勢影響的問題,多位社交平台CEO認為無需擔憂。方三文提到,“在本輪牛市中,雪球依靠自身APP獨特的功能與服務,在用戶增長上有很大的突破。我們並不擔心市場後期走勢對APP影響,而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產品體驗的提升。市場難免波動,雪球只要能給用戶帶來獨特的價值,那麼潛在用戶的增長空間還會非常大。”

股票雷達馮月亦有同感,“目前我們最大的問題不是客戶的增量是否會減速,而是如何提高軟件後台的運營速度。尤其是牛市以來一大波新的客戶湧進來,後台承擔了較大的壓力,因此系統優化是目前我們最緊要的問題。”

除此之外,金貝塔創始人兼CEO戴京焦則認為,即使是牛市步入後期階段,對產品的推廣的影響也不大,反而還能凸顯專業平台的價值所在。

他表示,“一方面,市場波動加大,投資者的社交需求會更高。因為他們不能像在牛市時買什麼股票都能漲,他們就更需要向投資專家了解如何管理風險,自己投資的標的風險和收益的匹配度,對社交組合APP承載的內容會有更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股市完全走熊也是小概率事件。即便在去年年底大牛市啟動之前,A股還長期處於熊市氛圍之中,但市場也並不缺乏個股機會,有相當部分股票上漲數倍甚至十倍以上。在這種市場中,有能力的專業投資者,他們的經驗能夠給‘小白’用戶有意義的幫助。”

對於用戶的爭奪,專業人士認為,“行業的發展必然會加速用戶爭奪的激烈,這波牛市中很多APP都在搶時間推出,目的都是為了圈住用戶。但圈住用戶是一回事,保持粘性又是另一回事,如果真正出於長久考慮而不是為賺快錢,那麼後期能把握客戶心理,真正能為‘小白’客戶實現簡化投資的APP將最終取勝。”

而在盈利方面,盡管目前行業無一家APP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但卻呈一片樂觀之態。“如果做一件事情是有社會價值的,那麼賺錢也將成為一種功能,把用戶需求滿足好,盈利也將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同樣,方三文也認為,“未來在滿足用戶需求基礎上,雪球會逐漸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及商業體系。我們認為建立在‘社交+交易’的風口上,盈利模式只是時間問題。”

而戴京焦進一步指出,在國外,金貝塔這類平台被稱作smart beta(聰明的貝塔),在美國市場中,“聰明的貝塔”過去十年容量增長了不止十倍。整個行業將近4000億美元的空間;在歐洲也是一樣,在過去十年也有快速增長。但在中國,“聰明的貝塔”的比例還很小,剛剛被小部分人關注到,行業發展的空間還非常廣闊。

實際上,包括騰訊、百度、新浪等互聯網企業都已經有股票資訊相關業務。例如2015年春節後,百度正式推出了百度股市通,基於百度大數據,為股民在全球股市提供最新選股信息。互聯網巨頭在這一領域的觸角顯然已經在深入。

一位投資者感嘆道,“聰明的投資者顯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在第一波賺快錢的APP消沉之後,這個領域行業的競爭才真正開始。”

Published on 2015-06-22 10:51:12
(文章來自) Article From: http://news.powerapple.com/chan-jing-ke-ji/2015/6/22/2285858.html